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吉林监管局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财政部吉林监管局:以“三个坚持”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撑地方政府债务监管

  信息化是提升财政监督效能的重要手段,是监管理念的重要载体和实现路径,对于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吉林监管局主动作为,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工作中深入探索“大数据+财政监管”新路径,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系统性动态监管网络,不断提升监督效能。 

  一、坚持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数据监管理念。一是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中关于“深化‘互联网+监督’,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切实提升监管效能”的有关精神和蓝佛安部长在全国财政监管局工作会议上关于“要更多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支撑财政管理”的工作要求等,把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推动财政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上,确保数据监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保持正确方向。二是充分认识数据监管必要性。吉林监管局结合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涉及日常监管、专项核查、指导督促等,且项目多、数据大、涉及广、覆盖全的特点,充分认识到在债务监管新形势下,仅靠实地核查、资料调阅等传统方式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研究对监测系统进行充分利用,通过信息化监管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效能、突破监管瓶颈,势在必行。三是厚植数据监管理念。大力营造用数据说话、靠数据监管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干部投身数字化监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引导干部学好、用好数字化系统,逐步养成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等应用习惯,做数据管理和利用的行家里手。 

  二、坚持聚焦数字赋能,构建数据监管网络。一是率先实现地方政府债务穿透式监管。借助吉林省财政厅现有的地方政府债务穿透式监测系统的便利资源,开拓思路,积极沟通,与其搭建吉林省地方政府债务系统一体化数据专线,专门设立监管局查询权限,实现了对全省地方政府法定债务全口径、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穿透式实时监控,并持续开放共享栏目和优化改造,丰富信息数据内容,实现了系统信息共享,解决了以往法定债务监管缺少信息化手段、监管数据不通的痛点、堵点问题,日常监管更加便捷、规范、智能,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依托财政部现有系统开展动态跟踪监控。充分利用已经配备使用的债务监测平台等信息系统,深入挖掘系统内各个模块的功能作用,抓实日常监控,将审核关口前移,着重对债务变动等情况进行事前事中监控,从数据提取、筛选到数据比对、分析,从问题发现、报告,到问题整改、处理,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真正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由被动响应向主动识别预警转变,提升债务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三是运用互联网扩展监管视野。通过互联网广泛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时刻关注债务金融实事热点、债券发行情况、债务相关的舆情动向、融资平台公司财务数据、债务政策落实中的社会反响、基层百姓反映的问题等,广泛收集数据、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反应应对,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意见建议,不断提高监管成效。 

  三、坚持加强日常管理,保障数据监管安全。 

  一是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通过有经验的干部传帮带、邀请专家上门授课、参加财政部组织的信息化系统培训等方式,不断增强干部对系统的运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学中干、干中学,债务监管人员逐步具备运用信息化思维分析和解决债务监管问题的能力,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加强系统维护和内控管理。根据职责分工,为每个用户单独设置访问权限,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加强登录证书的使用管理,确保不混用、不借用。同时着力做好数据安全内控管理工作,压实管理,确保监管符合内控管理规范。三是推进系统迭代升级。使用中,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及时向财政部和相关系统的运行维护部门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功能完善提升和系统整合、开发,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建立愈加健全的业务贯通协同、数据归集共享、安全可防可控的债务管理信息化平台。 

附件下载: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5日